神話反映價值觀 古智今用更可取
神話是古人對世界起源、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的原始理解。通過閱讀神話,我們可以知道民族根本性的認知觀和價值觀,也可以初步認識民族性的原始來源。希臘神話故事發源於海洋,而中國神話故事則孕育於大陸。因此,希臘神話與中國神話也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價值觀。
相對於希臘神的「物我二分」,中國神話更為謳歌「天人合一」精神。雖然,中國文明是一個早熟的文明,但中國神話卻姍姍來遲。我們第一部神話典籍《山海經》比《荷馬史詩》晚了五百年左右。然而,從《山海經》始,中國神話已經強調「天人合一」。
《莊子·達生》:「天地者,萬物之父母也。」在天覆地載之中,有着頂於天、立於地的人類。「天」「地」「人」三者並立於「宇宙」(「上下四方曰宇,古往今來曰宙」),其實是線性的連通。建基這一觀念,中國古代神話也自然呈現了「天人合一」的思想。簡單而言,所謂「天人合一」,指的是「天」是認識的客體,「人」是認識的主體,「天人合一」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依存、相互貫通。用今天的概念理解,就是肯定了人與自然的「一體」關係,強調了人與自然的融和,而不是征服。
在中國神話中,天、地、人是同源、共體。 漢末神話《三五歷紀》說:「天地混沌如雞子,盤古生其中,萬八千歲,天地開闢,陽清為天,陰濁為地」指出中華先祖盤古最初是與天地融合為一的,強調了人與天地萬物與生俱來的「親情關係」。在神話的熏染下,「天人合一」最終發展成為中國哲學的重要命題。 莊子說「天地與我並生,萬物與我為一」(《莊子·齊物論》),張載的「乾稱父,坤稱母;予茲藐焉,乃渾然中處。故天地之塞,吾其體;天地之帥,吾其性。民,吾同胞; 物,吾與也」 (《西銘》),無一不是對「天人合一」的闡述。
錢穆先生指出,「天人合一」是「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」。來到今天,「天人合一」更是現代人安身立命之本。無論是中國人,還是西方人,我們都必須尊重大自然,要學會與大自然共存的方法,而不是每每以「居高臨下」的姿態征服自然。可惜的是,自工業革命以後,西方列強以「船堅炮利」強開我國大門,國人自此失去「文化自信」。
事實上,一個古老文明能存活至今,必有其可取之處。昔時,有人提出用晉代(340年)葛洪的《肘後備急方》治療瘧疾,人人均以為不可思議,然而,屠呦呦卻從該書所記「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漬,絞取汁,盡服之」獲得靈感,發現用乙醚萃取黃花蒿,純化過後,獲得青蒿素,救活了無數條寶貴生命。
古代神話其實並不是神秘的,只是古人換了另一個角度詮釋他們認知的人和事。面對神話,人們既不必全盤否定,也不應該無差別地接受。它既是昔人文學的結晶,也是今人智慧的泉源。我們必須抱持今日大學教育強調的「批判性思維」,仔細咀嚼,自能古智今用。
此文曾刊載於《文滙網》,2022-11-24